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14 上一期    下一期
    智库专稿
    共建长三角基础设施体系:价值、挑战与对策
    2020 (1):  1-7. 
    摘要 ( 279 )   PDF(1840KB) ( 320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加快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进长三角区域民生福祉。当前,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规划统筹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仍需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未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着眼完善战略空间格局,加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联动建设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立足资源高效整合,完善跨区域基础设施运管机制,推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一体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穆勒论命题的含义
    2020 (1):  8-16. 
    摘要 ( 223 )   PDF(1356KB) ( 403 )  
    穆勒在区分了命题和判断之后, 讨论了“ 命题本质上是什么” 或者说“ 命题这种述说形式究竟表达的是什么”这一有关命题含义的问题。在批评了命题含义的外延解释即命题所表达的是主词和谓词的指谓( denotation) 相符,或者说主词和谓词仅仅是相同对象的不同名称之后,穆勒提出了命题含义的内涵解释,即认为命题所表达的是主词和谓词的涵谓( connotation) 相符,或者说具有主词所涵谓的属性的对象也具有谓词所涵谓的属性。在此基础上,穆勒认为命题的含义就在于构成命题的名称的含义,就在于构成名称涵谓的事实,而事实既可以是物理的客观外在事实,也可以是心理的主观内在事实,所有的事实都可归入“存在”“ 共存”“ 相继”“ 因果” 和“ 相似” 这5种类型。通过进一步对“ 事实”“ 命题自体” 和“事件类型”的讨论,可以看出穆勒对于命题含义的看法类似于一种认知实在论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摹状词理论的语用和句法之争
    2020 (1):  17-24. 
    摘要 ( 309 )   PDF(1331KB) ( 449 )  
    斯特劳森基于语义学和语用学区分的角度反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但摹状词理论并不涉及语用学问题。所以,艾耶尔所强调的基于语用视角的“ 语境反驳”不是罗素对斯特劳森的反驳。摹状词理论的真正依据是“罗素区分”,即摹状词是“ 不完全符号”,因而和自我中心词严格不同,它不指称亲知对象并具有主体间性,这成了斯特劳森的反驳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证明理论语义学及其意义阐述
    2020 (1):  25-33. 
    摘要 ( 217 )   PDF(1346KB) ( 543 )  
    逻辑及其合理性的确定是当代逻辑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证明理论语义学作为一种通过系统使用证明规则来确定逻辑常项意义的语义学方案。它的特征在于:语义不仅是外在的, 同时也涉及到人的内在认知状态。一方面,对语言意义进行的形式化逻辑分析是客观的,能被看成是对世界直观理解的还原;另一方面,使用证明来呈现自然语言的意义和对世界最基本构件的理解,这体现了意义获得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与生态经济
    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竞争的演化博弈分析
    2020 (1):  34-42. 
    摘要 ( 220 )   PDF(1427KB) ( 289 )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发生了积极变化,环境保护不再像其他公共物品一样容易被忽视,实施环境治理完成环保任务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采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引入环境问责、环保绩效考核等作为中央政府约束机制的指标,构建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竞争博弈模型,得到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竞争博弈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环保支出存在竞争行为;二是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竞争行为受到治污成本、环境治理效果、污染排放量、外部效应、中央政府的环境问责及环保绩效考核等因素影响;三是在中央政府约束机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竞争的表现形式向“逐顶竞争”转变,从而带来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维视角下FDI对我国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实证分析
    2020 (1):  43-52. 
    摘要 ( 174 )   PDF(1368KB) ( 113 )  
    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2002—2018年我国30个省市区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自2006年后的12年里,随着FDI的增长,我国工业SO2排放呈下降趋势。第二,27.96%的SO2排放强度变化是由于各省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第三,FDI可以解释各省SO2排放强度因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环境规制效应等不同变化的50.50% 。其中,FDI对环境的经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SO2排放强度呈负相关,结构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呈正相关。此外,FDI可以显著抑制结构效应对SO2排放强度的正相关,削弱技术效应对SO2排放强度的负相关,但经济规模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对SO2排放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建议各级政府树立绿色发展的科学绩效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积极引进国家规定的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各地产业结构升级,严格对FDI投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及持续跟踪检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
    住房、住房政策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述评及展望
    2020 (1):  53-62. 
    摘要 ( 174 )   PDF(1357KB) ( 404 )  
    当前,住房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工进城定居、实现永久迁移的最大障碍。全面梳理近年来关于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涉及到住房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西方国家促进社会融合的住房政策在理论上的争论和在实践上面临的困境,探讨住房政策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影响,并对未来研究和住房政策方向进行展望。未来,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住房政策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切忌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中国特殊的国情优势;而关于农民工住房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农民工临时住房条件的改善,更要关注如何帮助农民工获得持久稳定的城市住房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020 (1):  63-73. 
    摘要 ( 228 )   PDF(1465KB) ( 190 )  
    通过建立包含不同省份的理论模型,对中国 1993—2017年的资本与劳动配置扭曲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93—2017 年,中国资本与劳动配置扭曲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平均为9.4357% ;省际间的资源配置扭曲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并且近些年来资本配置扭曲这一因素在省际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来的资本配置扭曲,主要是由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异化造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会计准则与资源配置效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2020 (1):  74-84. 
    摘要 ( 152 )   PDF(1370KB) ( 379 )  
    选取1997—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使用投资效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2006年新会计准则能够减少无效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股权集中度越高,会计准则变迁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越无助; 每年召开更多次数的董事会、管理层持股比例高、被“ 四大” 审计、内控质量高、独董比例高或两职分离均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
    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困境突破的路径探究——基于安徽省C市的访谈调查
    2020 (1):  85-97. 
    摘要 ( 176 )   PDF(1365KB) ( 150 )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精准扶贫实施几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关键期,梳理精准扶贫面临困境和探求问题解决思路对巩固脱贫成效与建立可持续脱贫机制意义重大。困境的突破需要转换理念。脱贫攻坚不仅是一个资源投入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治理问题与社会建构过程。以对安徽省C市的相关访谈调查为例,首先基于社会治理视角审视当前扶贫政策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从政府、市场与乡村社会3个方面分析贫困治理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接着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解决思路。深层次难题的解决既需要政府转换在扶贫过程中的全能者角色和治贫方式,也需要大力发挥乡村社会主体的参与作用,更需要激发乡村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格局,引入新的推进力量,改善治理结构,推进扶贫政策精准落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服务链视域下的医养结合——基于北京市Q社区的案例研究
    2020 (1):  98-108. 
    摘要 ( 231 )   PDF(1349KB) ( 153 )  
    为有效应对我国的养老难题,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解决养老难题中“医”与“养”的分离现状,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建构社区医养结合支援体系,是以社区服务链为载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服务需求,在社区内形成的由社区居委会主导的、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的链状网络治理结构,是有效缓解社区养老压力的一条可行路径。未来随着介入要素的增多,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
    《专利法》修正背景下专利犯罪的刑法规制调整
    2020 (1):  109-119. 
    摘要 ( 152 )   PDF(1381KB) ( 113 )  
    在专利权保护需求持续增强的背景下,《专利法》启动了第四次修正,拟增加假冒专利行为的罚款数额,增设对专利侵权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措施,以期回应专利权保护实践。从法秩序统一和法律衔接的角度来看,上述拟修正的内容会使刑法与修正后的《专利法》在惩罚力度上的衔接脱节、在惩罚门槛上的衔接错位以及在惩治范围上的衔接断层。为了弥合两法之间的冲突,完善专利权法律保护的规范体系,刑法应当在规制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应当提高假冒专利罪的法定刑设置,加大打击力度;调高假冒专利罪的入罪标准,提升打击精度;将严重的专利侵权行为作入罪处理,拓宽保护面积;在司法实践当中转变理念和方式,强化保护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中国图景:1949—2019——基于“法学三大刊”论文的分析
    2020 (1):  120-131. 
    摘要 ( 220 )   PDF(1376KB) ( 178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已然走过70年。在过去70年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经历了艰难探索期、 恢复重建期、 蓬勃发展期和纵深发展期4个阶段。以“ 法学三大刊”自1949年以来发表的刑事诉讼法学论文为对象的考察发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呈现出学术规范从失范粗糙到精细严谨、学术对话从各说各话到良性互动、研究范式从文本注释到回归实践、研究进路从以英美为师到中国道路的动态图景,但也存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不足、“ 实践导向偏弱”、研究视野较为局促、研究内容的原创性不够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以普通法律立法为引领的我国PPP制度体系安排研究
    2020 (1):  132-145. 
    摘要 ( 185 )   PDF(1383KB) ( 418 )  
    PPP在我国的实行是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作为一种移植的法律制度,历史功绩是主流。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持续、国际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争端加剧、投资亟待规范、内需亟待提振的时代背景下,PPP在我国更凸显其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近年来PPP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体制机制性障碍,归根结底是缺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层面的立法引领。同时,随着我国《外商投资法》的施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如何采取PPP模式,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私人资本,都对PPP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建议参照《民法总则》的国家立法模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总则》,用以专门调整PPP相关事项,构建我国新时代以普通法律立法为引领的PPP制度体系安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虚拟世界“人机”关系之“三维”图景新论
    2020 (1):  146-159. 
    摘要 ( 156 )   PDF(1436KB) ( 308 )  
    2019年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天安门国庆盛大阅兵的VR全景直播,再到世界互联网大会,无论是真假难分的“镜中境”、引人入胜的实况直播, 还是“ 人—机—人” 的互联互通,“ 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理论探索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虚拟世界作为“ 人机关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原因在于其所蕴含的“具身性”“他者性”“生命性”等特征,而对此“ 三维”图景的理解、阐发以及对于虚拟世界与人工智能之间“ 异同”关系的分析、争论都必将成为这个数字化“ 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无法确立主体性地位辨析——立足马克思技术观视域
    2020 (1):  160-165. 
    摘要 ( 201 )   PDF(1322KB) ( 158 )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部分学者对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威胁人类主体性地位的担忧也达到临界点。试图厘清人工智能的3个发展流派,从现有成果以及面临的瓶颈等角度出发审视人工智能的本质,以人类能够确立主体性地位的缘由为参照探求人工智能的本质缺陷。最后,从马克思技术观视角阐述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主体性地位的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演变的根源性分析——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视角
    2020 (1):  166-174. 
    摘要 ( 208 )   PDF(1356KB) ( 109 )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演进性,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视角来解读这一现象。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使用价值、价值、价值实现程度、商品化程度对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可变性、不稳定性,价值构成的多样性、实现程度弹性,价值补偿方式的多主体性、非工资性,商品化程度的多元性、非线性变动是影响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演变的关键性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