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9-06 上一期   
    智库专稿
    城市数字治理:逻辑框架、风险情景与优化策略
    2024 (8):  1-6. 
    摘要 ( 52 )   PDF(1792KB) ( 59 )  
    城市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嵌入,重塑城市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治理能力的过程。作为一个理论 与政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命题,研究城市数字治理问题不仅要考虑其自身蕴含的学理逻辑,也要能够反映国情现实并体现政策导向。通过构建“目标—行动—保障”的城市数字治理逻辑框架,分析城市数字治理存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技术偏见”风险、组织实施领域的“数字技术依赖”风险和行为规范领域的“数字技术滥用”风险,提出统筹“总量”与“结构”、“工具”与“人为”、“法治”与“伦理”,提升城市数字治理的服务水平、协同水平和规范水平的优化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省级数字营商环境指数测度及时空演进特征分析——基于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领悟
    2024 (8):  7-22. 
    摘要 ( 55 )   PDF(4938KB) ( 63 )  
    构建我国省级数字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合成,对 2012—2022年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以及核密度估计法,深入分析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空间自相关特征以及时间演进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当省份原本位于中低质量或中高质量发展等级时,一年之后向上跃迁一个等级的概率高于向下跌落一个等级的概率;第三,在样本区间内,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第四,对于空间地理位置邻近或经济条件相似的省份而言,其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均展现出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且在经济条件类似的省份中,这种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第五,根据核密度估计结果,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数字营商环境指数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放大的趋势。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治化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结构优化,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以缓解区域间数字营商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安徽省6县1 00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2024 (8):  23-39. 
    摘要 ( 35 )   PDF(1801KB) ( 45 )  
    城乡融合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流动则为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提 供了新的可能。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及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融合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探究安徽省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机制分析检验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本在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严谨检验后依然成立;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聚集人力资本等路径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尤其在对政策相对不完善地区的城乡融合促进上,其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应统筹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激发人才活力、增强城乡一体意识,完善市场规则、健全按要素分配制度,深化土地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政策导向、规范劳动力有序流动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寻找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成功经验:基于政策工具视角
    2024 (8):  40-52. 
    摘要 ( 28 )   PDF(2461KB) ( 29 )  
    既有研究对政策工具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作用缺乏深入分析,致使学界对数字政府建设面临 的实际激励与约束缺乏认知,无法准确把握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因素。使用 LDA主题模型对中央政府2002—2021年间出台的 37份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挖掘,识别出文本蕴含的 4类政策主题(战略转型、安全保障、服务创新、开发运营),并计算主题强度;通过实证分析透视不同政策工具对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安全保障和服务创新是影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主要政策工具,尤以服务创新为重。研究证实了我国通过制定全国性政策规划在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借助中国成功经验的剖析,深化对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经验的认识,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数字政府提供有益参考与行动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政府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 (8):  53-66. 
    摘要 ( 51 )   PDF(2213KB) ( 4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政府是政府治理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 合,通过构建数字化智治平台,提供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公共服务,成为驱动创新和生产力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数字政府内部,依托“数字经济 +数字党建 +数字监管”三大应用系统实现多跨协同,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三大子场景向前发展。数字经济系统以“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为核心模式,赋能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数字党建系统发挥其特有的政治、组织、文化和资源优势,调度优势力量,以攻坚技术革命性突破为目标;数字监管系统强化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旨在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建议数字政府平台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专区,优化系统建设,加强整体智治能力,并深化数据赋能效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方向
    2024 (8):  67-78. 
    摘要 ( 116 )   PDF(1768KB) ( 67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相辅相成,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治 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指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和要素配置的创新驱动产业振兴、以知识和就业机会的供给驱动人才振兴、以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的完善驱动文化振兴、以技术组合和发展理念的改良驱动生态振兴、以治理工具和治理模式的升级驱动组织振兴。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数字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失、文化参与不足、开发理念博弈、数字技术负担等影响新质生产力驱动效果的关键问题。为此,未来乡村发展可从产业融合化、人才职业化、文化特色化、生态增值化和治理数字化等方面推动转型,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实践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农业价值链金融发展逻辑与服务模式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 (8):  79-89. 
    摘要 ( 34 )   PDF(1738KB) ( 94 )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业价值链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农业价 值链金融的不足制约了我国农业融资的可得性。为此,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农业价值链金融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我国农业价值链金融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城乡一体的农业价值链金融在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思考,以期解决农村金融的发展偏离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全面提高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绿色发展——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24 (8):  90-106. 
    摘要 ( 43 )   PDF(1789KB) ( 75 )  
    抓住“数字经济”的契机,推动地区绿色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实现全方位绿色转型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 2011—2021年长三角 27个城市的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将其与地区绿色发展数据相结合,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机制分析揭示: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一间接路径推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但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从数字经济不同维度的分析来看,各维度均对地区绿色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从地区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非资源型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推动地区绿色发展;而资源型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则对地区绿色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企业跨地区融合机制,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因地制宜实施地区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经济韧性——基于空间溢出和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2024 (8):  107-122. 
    摘要 ( 108 )   PDF(2447KB) ( 125 )  
    农业经济发展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基于我国2011—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多维实证。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且经过选取工具变量和“普惠金融”试点进行多期准自然实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绿色创新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韧性。(3)通过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等特征。为提高农业经济韧性,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发展地区在农业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推进绿色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努力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合理扩大“普惠金融试点”地区覆盖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要素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数据要素空间属性与效用分析
    2024 (8):  123-133. 
    摘要 ( 39 )   PDF(1774KB) ( 127 )  
    实现经济增长与区域公平发展一直是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研究议题。数据在驱动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彰显出新的特征:数字化在显著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空间效应。基于数据要素从生产、存储与流通环节到应用环节的空间属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数据要素如何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厘清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还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数据要素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数据资源权属问题、数据孤岛问题、数字鸿沟问题、虚拟集聚垄断问题等。为应对以上挑战,应加快释放数字技术创新红利和数据要素价值,加大后发地区新基建投入力度,加强数字化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数据要素在区域经济中的高效、安全、有序流动,更好地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
    从技术中立到科技向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
    2024 (8):  134-145. 
    摘要 ( 44 )   PDF(1751KB) ( 36 )  
    为提升服务效率与经济效益,数智时代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已较为普遍且深入地内嵌了算法推 荐技术,从而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针对算法推荐技术带来的侵权风险增加,技术治理原则应实现从技术中立到技术向善的转变,算法服务提供者应承担比一般网络服务提供者更高的注意义务。对其注意义务提高程度的判断应遵循比例原则,目前较为典型的5种算法技术呈现出“生成合成类、调度决策类、排序精选类、个性化推送、检索过滤类”介入平台内容的程度依次递减之类型序列,相应算法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随之减低。在算法服务提供者适用红旗规则时,应考量“明显侵权”情形下的被动审查义务,并对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采取必要措施”做出特殊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行踪信息的法律保护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4 (8):  146-160. 
    摘要 ( 36 )   PDF(1762KB) ( 34 )  
    个人行踪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类型,同时蕴含着人格尊严与自由价值、商业价值和公共管理 价值,我国已将其纳入敏感个人信息的范畴予以特别保护。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个人行踪信息内涵缺乏明确界定,在个人行踪信息保护领域普遍存在告知同意原则适用乏力、监管部门监管效果不佳、侵权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信息主体个人信息权益的保障。通过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出个人行踪信息具有直接识别性、时间关联性、现实物理空间性、排除技术限制等要素特征,进而为个人行踪信息的法律内涵界定提供参考依据。应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优化个人行踪信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保护路径。可通过完善个人行踪信息事前风险防范机制、优化个人行踪信息监督治理机制,以及构建多元化的个人行踪信息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个人行踪信息保护与数据产业发展之间的必要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