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10-10 上一期   
    智库专稿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特点及政策思考
    2024 (9):  1-7. 
    摘要 ( 45 )   PDF(2451KB) ( 70 )  
    过去 40多年,“三农”工作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要紧紧围绕这一体制机制改革目标,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从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特点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取得一系列成就,但大而不强的特点依然突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与国内非农业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科技应用、生产方式等相对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从国情农情出发,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结构性、趋势性变化特征,通过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人民性: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价值取向的三重意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 (9):  8-22. 
    摘要 ( 44 )   PDF(1696KB) ( 6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人民性是贯穿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关键“钥匙”。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是在秉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改革思想的人民立场、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的历史经验、科学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上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基础上形成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体现在把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将人民群众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共享者、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评判者等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在顺应实践发展中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就要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 6个方面着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为大: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 (9):  23-33. 
    摘要 ( 49 )   PDF(1698KB) ( 64 )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民生制度体系涵盖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已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分析民生制度的演变与优化路径,探讨其对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通过统筹优化养老保险、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体系、深化住房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举措,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网络,有效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民生制度体系的建设又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研究综述
    2024 (9):  34-42. 
    摘要 ( 113 )   PDF(1708KB) ( 9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对如何扎实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诸多战略部署,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引。在此背景之下,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现阶段的新质生产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重要地位、发展条件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通过对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的逻辑思路进行文献梳理分析总结后,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深化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内涵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4 (9):  43-53. 
    摘要 ( 43 )   PDF(1680KB) ( 42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力量,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要求,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新质生产力内涵意蕴丰富,遵循“科技—经济—治理”范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主体 +客体 +工具”及其优化组合不断跃升;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在“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精准发力。从“环境—要素—产业”3个维度阐释新质生力的实践要求——优环境:完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聚要素:充分释放要素的聚变效应;强产业: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提升对策
    2024 (9):  54-64. 
    摘要 ( 51 )   PDF(2268KB) ( 59 )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广泛应用,数字乡村建设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步骤,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融合难度大、数字鸿沟加剧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提升农业产业信息化程度、农村治理现代化成效、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挑战进行剖析,并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提升方向和实践路径,旨在给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给出对策性建议,从而加速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提升数字乡村的建设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TOE的分析框架
    2024 (9):  65-76. 
    摘要 ( 43 )   PDF(1684KB) ( 40 )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文化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采用技术—组织—环境(TOE)分析框架,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的内在机制及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创新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组织效能提升和环境适应性优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技术层面,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加速了文化产品的创新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组织层面,文化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在环境层面,政策扶持和市场动态(需求扩大与市场认可)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进一步提出“先立后破”的创新保护策略、“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方针和“分类指导”的市场激励措施,旨在协同推进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的质量、活力和可持续性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内共同富裕
    2024 (9):  77-93. 
    摘要 ( 51 )   PDF(1729KB) ( 105 )  
    共同富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 2010—2022年 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的数字转型能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和扩大内部薪酬差距;(2)数字化转型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并扩大企业内部薪酬差距;(3)资本配置效率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份额关系,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内部薪酬差距关系;劳动配置效率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份额关系,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内部薪酬差距关系;(4)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相比于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中低技术企业和服务业,非国有企业、东部与中部地区企业、高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明显;而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内部薪酬差距明显扩大。研究厘清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和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为企业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鉴于此,建议企业应抓住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积极引入并应用前沿的数字技术,优化投资决策,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与增值,关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性,完善其薪酬制度,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建设;政府应提供一系列有力支持与保障,加强对市场竞争、营商环境的监督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
    2024 (9):  94-109. 
    摘要 ( 44 )   PDF(1718KB) ( 165 )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为了获得长远发展还是成为管理层投机主义行为的工具?以 2011—2021年我国 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实证样本,研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以及动机对这一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会促进企业金融化;动机识别检验出投机套利动机是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金融化过程中的主要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股权集中度低、国有产权、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作用会受到抑制;在金融资产类型差异检验中发现,数字化转型会增加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而与长期金融资产投资不存在显著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相关文献,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金融化的内在原理,对监督数字化转型、破除金融化难题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数字化发展政策以及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变革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引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对资本历史运演的辩证论析
    2024 (9):  110-119. 
    摘要 ( 28 )   PDF(1667KB) ( 48 )  
    资本并非是同生产力发展相一致的永恒形式,而只是人类追逐财富指向价值增殖的经济形式。它一方面在对价值的不竭追逐中开拓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同时建构了限制生产力前进的生产关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矛盾,资本孕育于商品经济对立统一关系的运演中。在矛盾的延展上,资本表现为由流通中介到支配生产和流通、由主导经济演绎发展为操控政治和文化、由附属古代社会时空到支配现代社会的时空建构、由初现古代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出场前等典型特征。资本的消亡是一个双重展开的过程:既存在消极的扬弃,也存在积极的扬弃。世界性的联合行动是资本彻底扬弃的必备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依据的研究述评
    2024 (9):  120-128. 
    摘要 ( 52 )   PDF(1714KB) ( 52 )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围绕转化性质、转化内在机制、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和阐释。理论界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已经形成若干共识,但也存在不足。今后,应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关系、国际环境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