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31 上一期   
    智库专稿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价值、目标与路径
    2024 (7):  1-13. 
    摘要 ( 71 )   PDF(1803KB) ( 47 )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推进力量。按照价值挖掘、目标分析、路径阐释的递进逻辑顺序,探究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意义与方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价值创造方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具备三大优势:一是助推生产力全面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自发完善商业信息流通,并在政府引导下健康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向公共服务领域产生正向外溢效应,积极改善民生。基于这些优势,设定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 4个未来目标:一是主动布局聚焦创新前沿,把握数字科技发展方向;二是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创新的实用性;三是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优化数字创新的产业分工;四是提升数字创新的开放性,构筑完备的国际市场体系。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以下4条发展路径作为政策设计与商业投入的参考:一是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二是合理兼顾短期投入与长期战略布局;三是同步发展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四是确保创新收益与社会福利的相互促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新旧演化的辩证审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图景与战略构建
    2024 (7):  14-24. 
    摘要 ( 102 )   PDF(2139KB) ( 67 )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崭新理论表达,蕴含着现代生产要素深度整合、生产效能整体跃升的内在属性,呈现出生产力发展从旧到新的演化逻辑。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体现出生产要素的高度融合性,彰显出生产方式的持续推进性,展现出生产力形态的超越性,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与传统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革命性超越。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新兴产业培育为着力点,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传统生产力变革和跃升提供持续动力。新质生产力揭示了新时代生产力演化趋势和规律,对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理论逻辑、关键难题与实践路径
    2024 (7):  25-37. 
    摘要 ( 73 )   PDF(1729KB) ( 260 )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推进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建设。基于最新数据和总体情况分析,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瓶颈,特别是在农业专业人才、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必须聚焦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运用宏观、系统和前瞻的战略思维,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注入强大动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4 (7):  38-47. 
    摘要 ( 56 )   PDF(1710KB) ( 60 )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概念。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需理解“变与不变”:变的是随时代发展取得全新质态的现实生产力,不变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范畴。培育新质生产力,则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目标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遵循“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劳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2024 (7):  48-56. 
    摘要 ( 74 )   PDF(1700KB) ( 43 )  
    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明确其关键着力点。过去 10年,数字劳动通过变革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如生产技术、数据要素),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数字劳动通过推动关键生产技术的创新(如自动化、智能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了充分释放数字劳动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在科技研发、教育普及和法治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且有力的支持。这包括加强数字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培训,以及完善与数字劳动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部控制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2024 (7):  57-73. 
    摘要 ( 89 )   PDF(1910KB) ( 45 )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治理机制,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及环境绩效密切相关。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保障和环境保障。基于2011—2022年沪深 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能够通过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来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果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及制造业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起到了增量作用,对推动构建智能经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据此,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与企业合法经营、提升管理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
    2024 (7):  74-89. 
    摘要 ( 46 )   PDF(1758KB) ( 56 )  
    提高经济韧性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之举。基于 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城乡协调发展这一全新视角解释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借助函数分析法计算的经济韧性通过稳健性检验。为解决模型中内生性问题,以 Bartik作为工具变量进行 2SLS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明显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作用渠道包括:数字经济促进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结构优化进而提高经济韧性;数字经济促进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增强经济韧性。因此,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出发,数字经济可以优化城乡消费结构,提升城乡收入水平,促进城乡收入协调增长,实现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测度、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
    2024 (7):  90-102. 
    摘要 ( 42 )   PDF(3542KB) ( 100 )  
    从经济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转型、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基础 4个维度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 2012—2020年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并进一步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趋势、差异来源及影响因子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各子维度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呈上升趋势,其水平依次是数字化转型基础、经济数字化转型、治理数字化转型和生活数字化转型。城市数字化转型呈现集中化趋势,地区间发展差异不断缩小;组间差异是造成城市间数字化转型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为数字化转型基础差异。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公共服务、新兴产业、智能制造、新业态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
    数字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和机制研究——基于29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2024 (7):  103-118. 
    摘要 ( 41 )   PDF(1763KB) ( 58 )  
    使用 2011—2021年 29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利用双向固定效应研究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且在质和量的维度上都具有显著效果。该结论通过工具变量回归和数字金融的子指标检验,即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检验,结果都是稳健的。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动力。在传统基建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强于传统基建水平较低的城市。第三,融资可得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是数字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机制。基于此,建议加强数字金融建设,提升融资可得性、助力消费升级、扶持科技创新,特别是要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建设水平,使数字金融切实发挥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4 (7):  119-134. 
    摘要 ( 33 )   PDF(1773KB) ( 101 )  
    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减少共同加剧了不同行业及领域的竞争与“内卷”,对人力资本结构的适配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针对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否有利于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问题,从直接、间接影响两个方面阐释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该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创新创业活力激发以及有为政府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得以实现。进一步探索发现: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方面具有双重强化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方面具有“拔高上限、提升下限”的重要作用,且其影响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等级、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各地应加快协调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排除劳动力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强化人力资本“提质”,以确保有序、良性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 学
    论数据违法的行刑界分
    2024 (7):  135-145. 
    摘要 ( 31 )   PDF(1716KB) ( 47 )  
    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以《数据安全法》为代表的行政法已经对数据违法行为给予足够关注,但是,刑法中关于数据犯罪的规范尚未及时更新。由此导致数据犯罪领域为追求处罚统一性,简单以行政违法性代替了刑事违法性。数据犯罪是纯粹的行政犯,数据违法行为的行刑界分需要结合纯粹行政犯的“质与量差异综合理论”来具体判断。在“质”上,要以数据犯罪的法益为核心,结合“法益关联性理论”划定罪与非罪的界限。在“量”上,要以比例原则为标准来权衡“量”的多少,辅助判断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之间的界限;同时,即使是已经纳入数据犯罪的范畴,“量的过于轻微”作为数据违法中行刑界分的重要因素,也应当作为不法层面的阻却事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研究
    2024 (7):  146-156. 
    摘要 ( 35 )   PDF(1707KB) ( 41 )  
    大数据时代,敏感个人信息与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直接相关且易受侵犯,故需作特殊保护。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敏感个人信息特殊保护的规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粗到细的过程,并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敏感个人信息分类保护规则、从严保护规则、弹性保护规则。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敏感个人信息的范围和分类,可基于刑法保护法益的独立性原则,作适当有别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评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高度敏感个人信息与低度敏感个人信息的区别保护模式应继续坚持,高度敏感个人信息和低度敏感个人信息的既有数量标准不宜调整,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既有种类不宜增加,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司法认定应坚持实质标准从严慎重判断。《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后,应在坚持刑法保护敏感个人信息的模式不变、力度不减的基础上,着力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前置法的严格实施,增强敏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整体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