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08 上一期   
    智库专稿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整体性的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战略
    2024 (1):  1-13. 
    摘要 ( 94 )   PDF(2130KB) ( 97 )  
    构建一套整体性的农产品供给保障战略,是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的需要,是避免不同品类农产品保障任务相互冲突、顾此失彼的需要,是利用农产品品类间功能替代关系扩大政策选择空间的需要,是设置合理精准任务目标引导保供政策实施的需要。构建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战略应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聚焦国家食物营养安全,根据不同农产品品类的功能作用差异,建立分层次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聚焦重点品类,强化要素支撑,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进口布局,保障重要农产品充足、持续、稳价、高效供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把握历史主动基本尺度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呈现
    2024 (1):  14-21. 
    摘要 ( 49 )   PDF(1771KB) ( 34 )  
    把握历史主动需要突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行事风格,必然要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这就需要坚持真理尺度,将其作为检验历史选择正确与错误的标杆,若偏离了就会迷失方向;需要贯彻价值尺度,将其作为赢得民心得到人民支持的拐杖,若丢掉了就会陷入困境;需要领悟实践尺度,在道路探索、战略制定和具体实践方式方法上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实践自觉,若出岔了就会丧失主动精神。这 3点辩证统一,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要求。将中国近代被动学习西方现代化失败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进行对比,呈现出把握历史主动 3个基本尺度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2024 (1):  22-30. 
    摘要 ( 124 )   PDF(1774KB) ( 87 )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是在追求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现代化发展着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一世界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传承中华传统“天下观念”,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世界观理论,是对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它的科学内涵表现为从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看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贡献看人类未来的文明新形态;价值意蕴体现在建构了中国“观世界”的新方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打破了“现代化 =西方化”的迷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发展与出口韧性:来自我国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2024 (1):  31-50. 
    摘要 ( 92 )   PDF(1889KB) ( 98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和地缘政治经济形势日渐复杂,我国出口贸易韧性面临较大外部冲击,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有效赋能贸易转型升级深刻影响城市出口韧性。基于此背景,系统梳理数字经济影响出口韧性的理论机制,利用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韧性抵抗性和恢复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多种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该影响效应在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和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韧性抵抗性的影响在中西部和北部城市更为突出,对出口韧性恢复性的影响在东部和北部城市更为明显。此外,数字经济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贸易开放提升出口韧性,产业因素中制造业集聚对此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产业多样化对此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规模对数字经济影响出口韧性抵抗性具有非线性作用,表现为双门槛效应。以上结论为提升我国城市出口韧性、加快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提出加大对数字经济与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国内各地域均衡发展,倡导经济多样化发展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海外市场规模
    2024 (1):  51-65. 
    摘要 ( 45 )   PDF(1895KB) ( 143 )  
    新时期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拓展其海外市场规模的重要手段。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海外市场规模拓展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OECD投入产出表、中国经济普查微观数据和国泰安数据库等,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海外市场规模拓展,且结论具有稳健性;(2)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海外市场规模具有更为显 著的影响,并且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海外市场规模影响更显著;(3)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海外市场规模拓展。研究结论为积极推进国内企业数字化建设,关注差异性特征兼顾均衡与协调发展,以及持续推动国内数字平台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与溢出效应
    2024 (1):  66-82. 
    摘要 ( 99 )   PDF(2493KB) ( 181 )  
    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我国 2013—2020年 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最佳,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信息化发展与数字交易发展均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领先,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优于数字交易发展。因此,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以及区域间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研究
    2024 (1):  83-95. 
    摘要 ( 35 )   PDF(2064KB) ( 32 )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引领。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探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大、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精准度不够、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欠缺、公共文化品牌可持续性不足等难题,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应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构建以人民为核心、以政府为中心、以科技为突破口的内生驱动机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治理向内发力,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以转变公共部门供给理念为抓手形塑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内外联动从供需层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双向反馈机制;建立包容性数据信息技术平台向外借力,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向新拓展,精准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 不断延展公共文化服务供应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视域下数字领导力的科学内涵、风险呈现与多元赋能
    2024 (1):  96-105. 
    摘要 ( 37 )   PDF(1790KB) ( 33 )  
    进入数字化时代,领导力的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数字思维能力、数字技术能力、数字空间能力等构成了数字领导力新的结构。元宇宙推动数字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同时,又会给数字领导力带来一定改变。这种改变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风险来看:首先,受资本逻辑影响,算法的霸权可能导致人们成为“数据人”;其次,数字领导力和现实世界的领导力之间存在潜在“二元对冲”的风险;此外,在数字安全的背景下,人们可能被异化为“技术工具”。从赋能来看:元宇宙为数字领导力提供了理念、空间、技术方面的赋能,有助于推动数字领导力全方位迭代升级,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合规任务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
    2024 (1):  106-117. 
    摘要 ( 86 )   PDF(1822KB) ( 180 )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构建并检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不合规任务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不合规任务量表、消极情感量表、集体主义取向量表、工作退缩行为量表对 486名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员工进行匿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合规任务对工作退缩行为具有正向影响;(2)消极情感在不合规任务和工作退缩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集体主义取向对不合规任务与消极情感的关系以及对不合规任务通过消极情感影响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间接效应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为领导者干预不合规任务给员工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了启示:一是完善人岗匹配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二是重视管理员工情绪,制定员工心理辅导计划;三是营造集体主义文化氛围,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
    危害生物安全犯罪刑法立法的理念转型与规范调整
    2024 (1):  118-130. 
    摘要 ( 40 )   PDF(1813KB) ( 32 )  
    为控制与防范生物安全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应强化危害生物安全犯罪刑法立法的严密性、前瞻性、类型性及体系性。然而,当前我国危害生物安全犯罪刑法立法存在着规制范围不周延、犯罪预防不到位、行为类型化不足及规定过于零散等问题,难以有效遏制危害生物安全犯罪。对此,应立足我国刑法立法实际,着眼各类生物安全风险本身的特点和前置法的规定,在预防性刑法观的指导下,调整部分犯 罪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前置刑法介入犯罪的节点并完善相应犯罪的主体、行为方式及法定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扩大犯罪圈的立法逻辑与价值导向
    2024 (1):  131-140. 
    摘要 ( 57 )   PDF(1839KB) ( 28 )  
    在积极刑法观主导下,采取新增罪名和改变犯罪构成要素方式扩大犯罪圈,是近年刑法修改的主要态势。设置抽象危险犯、改结果犯为情节犯或具体危险犯,以及帮助行为正犯化,都因降低犯罪门槛而使得刑法触角深及传统行政领域。除将背信行为犯罪化外,刑法扩张目前尚未逾越公法制裁中的人身罚边界。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立法者在网络空间和新经济领域布设行为禁区,既有犯罪化性质又同时彰显刑法作为最后的保障法的作用。这符合法律稳定性和适应性的辩证统一规律,而且顺其修法,整合公法制裁和提升其司法化程度似成气候。但犯罪化毕竟不具有天生正当性,为确保刑法定位于“保护人民”,法益尤其是具体法益仍是划定犯罪圈的中轴,防止犯罪圈因为安全需求而无节制扩张,具体法益原则是确保犯罪圈扩大和人权刑法平衡的保险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