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23 上一期    下一期
    智库专稿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践进展、问题及建议
    2022 (1):  1-9. 
    摘要 ( 165 )   PDF(2005KB) ( 707 )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系统总结我国现阶段生态补偿的进 展成效,详细分析目前生态补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意见,旨在持续释放生态补偿制 度红利,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发现:生态补偿顶层设计逐步明确、法律保障不断 增强,补偿领域不断拓宽且更具系统性,补偿力度日益加大。然而,生态补偿也面临着可持续性有待提 升、市场化工具难以有效实施以及政策协同性亟待提高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压实生态补偿主体责任, 切实加强补偿资金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补偿方式,着力提升补偿政策合力,为“十 四五”时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谋好局、起好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善住房体系 推动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022 (1):  10-20. 
    摘要 ( 127 )   PDF(4943KB) ( 107 )  
    成渝城市群是“三横两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西部重心,已进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 主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成渝城市群结构初步形成,人口向成都、重庆都市圈持续集聚,居民住房需求满 足较好,购房和租房负担不重。但是,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其他大型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城镇 化水平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成渝两地在公积金一体化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城市群住 房体系尚不完全满足双城经济圈发展要求,住房供给结构性、区域性失衡仍然存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缺乏 政策协同,租赁住房供给在套型和区位上还需优化。下一步,应积极调整城市群结构,优化住房供给,完 善“一城一策”,加强规划与政策协同,促进城市群住房体系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何以站得更高
    2022 (1):  21-30. 
    摘要 ( 78 )   PDF(1922KB) ( 118 )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人民群众立场区别于资产阶级人权观,它要求普遍 的人权、真正的平等,资产阶级人权主要强调政治选举权平等而不是经济平等。资产阶级人权在争取人 权、反封建特权与教会神权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人权观逐渐走向抽 象、空洞、虚伪。马克思主义人权要求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实现所有人全面真正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之所以站位更高,是因为它是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超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四维贡献
    2022 (1):  31-40. 
    摘要 ( 114 )   PDF(1928KB) ( 378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人权事业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通 过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制度,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人权道路途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为当代中国人 权事业创造了伟大的理论贡献、制度贡献、实践贡献与世界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 观回答了推进世界和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描绘了人权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是对马克 思主义人权观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国际 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独特贡献
    2022 (1):  41-49. 
    摘要 ( 81 )   PDF(1921KB) ( 95 )  
    人权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立足 于新的国内外形势,对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深刻思考,形成了科学的邓小平人权思想,对马克 思主义人权理论作出了新的中国贡献。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人权和社会主义人权的本质不同,他强调有 国家主权、有稳定、有国家发展才有人权,要重视生存权、发展权,他反对强权政治和人权外交。在带领全 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权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中国人权事业的 措施和政策,如完善相关制度、推行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经济。邓小平人权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 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对当前国际、国内人权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内涵、生动实践与当代价值
    2022 (1):  50-58. 
    摘要 ( 83 )   PDF(1917KB) ( 240 )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和核心人物,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争取 人权、捍卫人权而不息奋斗的一生,毛泽东的人权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毛泽东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强调人民大众是人权的主体,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权是实现 人权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物质保障,政治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民主保障。毛泽东人权 观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等特征,对我国当前人权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何谓科学思维
    2022 (1):  59-65. 
    摘要 ( 116 )   PDF(2138KB) ( 96 )  
    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离不开科学思维。究竟什么是科学思维,如何进行科学思维?这是非常 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思维在日常语言中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意思: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按 照合理的规则、规范进行思考的方法。科学思维是包括逻辑思维等若干基本思维元素的综合运用,是一 种复合型思维;科学思维肇始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基础。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底线、红 线,也是一条高压线。逻辑思维为科学思维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探究方法。科学思维本质上是逻辑思维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应用,科学思维是应用的逻辑思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与逻辑: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及研究价值
    2022 (1):  66-73. 
    摘要 ( 70 )   PDF(1911KB) ( 99 )  
    任何思想和理论都必有其科学思维方法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不例外。 对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能更好地领会和更准确地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了能进一步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理论性,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出发,对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 的主要内容、逻辑特征、研究价值等进行讨论和归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
    基础设施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
    2022 (1):  74-86. 
    摘要 ( 85 )   PDF(1996KB) ( 204 )  
    在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时变双边贸易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贸易的引力方 程和广义矩估计法(GMM)实证分析基础设施及其交互作用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年 至 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平均双边贸易成本虽然有波折起伏,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控 制距离、人均 GDP差额、是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贸易依存度、两国是否相邻等重要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的 情况下,海运基础设施、陆空运基础设施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能显著降低双边贸易成本,但基础设施交 互作用降低双边贸易成本的效果要低于基础设施本身降低双边贸易成本的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是对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的颠覆吗?
    2022 (1):  87-96. 
    摘要 ( 66 )   PDF(1971KB) ( 94 )  
    针对大数据对经济学问题研究的影响,首先分析大数据的概念发展过程,总结出大数据相较于 传统统计数据具有时效性极强、数据真实性强、数据获取成本低、数据细分度高、样本量大等特点。在此 基础上,认为大数据信息不同于全息数据信息,仅是对传统统计数据的改进,在应用大数据分析经济问题 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强调“相关性”,并基于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探讨大数据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最 后,展望大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前景,认为构建大数据经济学理论以及探索合理有效的大数据去噪方 法是未来发展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2022 (1):  97-107. 
    摘要 ( 46 )   PDF(1978KB) ( 87 )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重庆市生态—科技—经济系统,利用熵权法对 2011—2018年系统间耦合 协调度进行综合测评,探究三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三系统综合测评得分都呈上升趋势,但都 存在波动以及下跌等现象;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 2011—2018年呈向上的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水平与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稳定性略低于三系统。因此,根据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 系,针对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为重庆市和各资源禀赋类似的地区提 供生态—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 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分析
    2022 (1):  108-118. 
    摘要 ( 176 )   PDF(2250KB) ( 93 )  
    构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良好关系,有助于破解可持续发展道路 上人与自然关系趋紧的发展瓶颈。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1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区域人口、 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况。结果显示: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整 体发展水平不高,虽耦合状况尚可,但系统配置不尽合理,发展协调性欠佳;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 部协调发展不平衡,“双核独大”“盆中塌陷”特征较为明显;第三,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与 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补足发展短板、找准差异发展定位、践 行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路线等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
    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研究
    2022 (1):  119-131. 
    摘要 ( 44 )   PDF(2017KB) ( 94 )  
    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并存的情况下, 少数民族人口转变的趋势尚不明确。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 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和黎族等 18个有百 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增长,但增速减缓,同时人 口出生率出现下降,少数民族人口转变逐渐发生;少数民族人口转变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提高、迁移、 职业变迁和住房改善等因素带来了生育率下降,同时人口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开始凸显,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红利进入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有的少数民族已经出现下降,老龄化问题日趋严 重;只有藏族、苗族、彝族、哈尼族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劳动年龄人口比 重不变甚至下降。研究结论: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红利还处在增长的趋势中,但是增长速度在放慢; 如果保持现在的生育率不变,最终将会像汉族一样,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货币政策与企业创新投入
    2022 (1):  132-143. 
    摘要 ( 98 )   PDF(1952KB) ( 220 )  
    以 2008—2018年我国沪深 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货币政 策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控股 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且股权质押率越高,企业创新投入越低;(2)宽松的货币政 策加剧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不同货币政策背景下控 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投入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强化股权质押监管、加强货币政策制度建设以及促 进企业创新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级大数据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2022 (1):  144-156. 
    摘要 ( 55 )   PDF(3368KB) ( 290 )  
    大数据政策是保障大数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南,对大数据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可以为新一轮 政策精准制定提供决策支撑。基于贵州省发布的 26项大数据政策文本,通过 ROSTCM6提取关键词频, 综合已有评价指标设定大数据政策量化评价体系,优化已有 PMC指数模型建立流程,构建大数据政策 PMC指数模型,量化评价其单项政策的优劣情况,根据 PMC指数值绘制 PMC曲面图,并针对性提出可参 考的改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待评价大数据政策总体等级为优秀,其中 P1政策为完美等级,但 P5政策 干预手段组合失衡,P7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P8政策中长期规划不合理。大数据政策应注重中长期规 划,加强需求侧政策工具使用,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拓宽大数据应用场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路径研究
    2022 (1):  157-169. 
    摘要 ( 214 )   PDF(2199KB) ( 306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提出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2013—2018年,政府以“放管 服”改革为主线推进政府体制改革;2018年开始,营商环境在党和政府官方文件中开始被频繁提及,“放 管服”改革逐渐开始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改革重点。“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之间本就存在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优化营商环境的提出是“放管服”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营商环境的优化将显著提高“放管 服”改革水平。目前,中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得到显著提升,但在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十四五”时 期,既要以“激发市场活力、有效监管市场、更好服务企业”为目标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又要提高营商环境 国际化、法治化、标准化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 学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专利侵权合理注意义务的司法判定
    2022 (1):  170-179. 
    摘要 ( 96 )   PDF(1935KB) ( 387 )  
    是否履行注意义务是判断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在专利纠纷中是否构成帮助侵权的重要因素。 《民法典》和《电子商务法》中均设定了“通知—删除—转通知—反通知—转反通知—恢复(终止)”规则, 确立了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事前预防义务和事后补救义务两大类注意义务。在典型案例中,法官判定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在专利侵权中是否履行注意义务存在分歧。司法实践中应当重新构建判定规则:首 先,对照注意义务的法定类型确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是否需要承担某种注意义务;其次,根据立法和司 法解释的规定,结合专利权的特性,合理确定通知和反通知的效力,通过审查义务的履行和必要措施的采 用来判定是否违反注意义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风险及其场景化治理
    2022 (1):  180-190. 
    摘要 ( 58 )   PDF(1937KB) ( 118 )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场景中被大量使用。然其在具体运用时可能 衍生出多方面法律风险,引发社会广泛忧虑。场景化视角下,这些法律风险表现为人脸识别信息收集规 制缺位、信息泄露监管失序和信息合理运用边界模糊等。从法律上根治其风险,需依循制度理性与技术 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基于场景化模式嵌入视角,治理人脸识别技术法律风险。据此,提出人脸识别技术的 法律风险场景化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成场景化视域下法律风险治理分层、分类理念、个人赋权、信 息公开和协同监管方略;构筑法律风险的混合模式规制路径,强化用户个人的信息赋权、人脸识别信息收 集者的公开义务和各主体间的协同监管塑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