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1-09-13 上一期    下一期
    关于组合范畴语法CCG
    2011 (8):  . 
    摘要 ( 1344 )   PDF(284KB) ( 2055 )  
    :组合范畴语法CCG(CombinatoryCategorialGrammar)和类型逻辑语法TLG(TypeLogical Grammar)都是范畴语法的现代版本,前者关注范畴语法的语言学应用和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 后者倾向于从逻辑的角度审视范畴语法的理论性质。CCG的特点有:原子范畴的加标多样化和 彻底的词汇主义思路;斜线算子的下标模态化和函子范畴的多样组合;基于范畴等级和范畴构 造的视角建立CCG的证明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理在学习与认知中的作用
    2011 (8):  . 
    摘要 ( 1006 )   PDF(513KB) ( 928 )  
    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在认知科学背景下,对学习的理解和以往完全不同。学习作 为一种认知过程,与语言、心理、逻辑密切相关。推理涉及逻辑的因素,也涉及心理学因素。研 究推理特别是心理推理在学习与认知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推理以两种方式与学习相关 联:学习推理和推理学习。以沃森的选择任务实验、THOG推理实验、约翰逊·莱尔德等人的三 段论心理实验为例,分析了推理中逻辑因素与心理因素,进而探索心理推理在学习和认知中的 作用,最后得出一些有启发性意义的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礼全对格赖斯隐涵理论的发展
    2011 (8):  . 
    摘要 ( 954 )   PDF(416KB) ( 724 )  
    隐涵是日常会话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了话语的隐涵 理论。周礼全先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周先生对格赖斯隐涵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 扩充了格赖斯的五条合作准则,他提出的五条合作准则除了包括格赖斯的直陈话语的合作准则 外,还包括了命令话语和疑问话语的合作准则,也包括了美学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合作准则。周 先生所说的隐涵不仅包括了格赖斯的谈话隐涵,还包括了他的非谈话隐涵;不仅包括了格赖斯 的非约定隐涵,还包括了他的约定隐涵。二是认为所有隐涵都是应用了合作准则或语境这些语 用因素后而产生的,因此“隐涵”是话语的语用意义而不是语义意义,而格赖斯认为约定隐涵是 一种仅仅根据语义规则或广义语义规则的意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泛认知悖论研究及其方法论探纲
    2011 (8):  . 
    摘要 ( 918 )   PDF(402KB) ( 791 )  
    通过考察认知悖论的缘起及其共同特征揭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论提出的挑战。在 此基础上将泛认知悖论分成三大类:关于“信念一致”的认知悖论、关于“合理相信”的认知悖论 和涉及本体论的认知悖论。最后指出当前泛认知悖论研究的整体趋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国内法律逻辑研究述评
    2011 (8):  . 
    摘要 ( 976 )   PDF(377KB) ( 665 )  
    近年国内法律逻辑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法律逻辑体系建构出现 新进展;第二,法律推理类型备受关注,但对其认定不尽一致;第三,法律推理规则尤其是法律推 理特殊规则成为研究重点,然对其概括还存在分歧;第四,法律论证在法律逻辑研究中的地位日 益凸显,法律论证的含义和所指、法律论证的方法和评价标准成为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级人才评价和选拔中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2011 (8):  . 
    摘要 ( 959 )   PDF(347KB) ( 686 )  
    通过对国际上常用的高级人才能力考试的结构安排、欧洲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构成要素等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高级人才的基本能力或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在高级人才的评价和选拔中,要充分重视对于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其中,推理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尤其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量化和时间表达的角度看DRT
    2011 (8):  . 
    摘要 ( 960 )   PDF(366KB) ( 500 )  
    话语表征理论是一种动态语义学理论,它摆脱了一阶谓词逻辑的限制,将处理对象扩展到一个句子以上的话语,揭示名词与代词跨句子的指代照应关系,解决了“驴子句”的语义疑难问题。DRT对复数名词和数目词组进行了精确地刻画,并吸收了广义量词理论的长处,将广义量词看作是两个集合间的关系。DRT还能解释句子系列(即话语)在时间方面的复杂关系,精妙地刻画动词的时态、时体、时相等众多时间特征。DRT对自然语言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句子的真值条件,还涉及到具体的语境,这符合人们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法律会话推理
    2011 (8):  . 
    摘要 ( 991 )   PDF(468KB) ( 597 )  
    法律会话推理是指受话者在法律语境中,通过基本的语用原则,对法律言语行为基本涵义的推导。初步探讨了法律会话推理的性质、结构与类型,提出法律会话推理可以定位为实用推理、实质推理和司法三段论中关于“小前提”的推理;法律会话推理的结构可以分为一般结构(开头、主体和结尾)和问答互动结构;其基本类型包括缺省的法律会话推理(司法三段论中的大小前提的缺省和结论的缺省)和互动合作的法律会话推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函数完备性问题
    2011 (8):  . 
    摘要 ( 1082 )   PDF(338KB) ( 742 )  
    首先回顾命题联结词集合函数完备性的历史发展情况,然后简要考察直觉主义逻辑与一阶逻辑的函数完备性问题,以及相关的逻辑常项问题。理解函数完备性可以转向确定哪些性质是逻辑性质这样一类哲学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与语用维度
    2011 (8):  . 
    摘要 ( 987 )   PDF(440KB) ( 674 )  
    类比论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论证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论证效果,会对人们的学习、认知、交流和创新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相似性的类比推理是类比论证的基础,其过程具有很强的或然性。运用溯因推理、扩展的谓词演算、概念映射函数等工具和方法对类比论证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表征,有助于较清晰地描写和呈现类比论证的推理过程,及其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结构。从语用维度上看,类比论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类比论证的建构者只有充分考虑各种语用因素,才能使类比论证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式语义模型与复合汉语NP的语义刻画
    2011 (8):  . 
    摘要 ( 1058 )   PDF(437KB) ( 678 )  
    汉语名词词组NP的指称意义复杂,特别是在没有形式标记时,往往存在单数/复数、全称/存在量化、概称/特指、有定/无定等歧义。而传统的语义模型结构简单,在刻画汉语NP的这些语义特征时,难以贯彻组合性原则。采用具有代数格性质的语义模型,将NP的语义统一处理成集群,并使用相应的分布算子,这样在刻画汉语NP的语义时,可以有效地贯彻组合性原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类型论的汉语分词系统TTCS
    2011 (8):  . 
    摘要 ( 988 )   PDF(403KB) ( 609 )  
    针对汉语分词中的未登录词识别和歧义消除这两个瓶颈问题和目前方法的不足,将类型论的思想引入到汉语分词领域中,提出了类型匹配模型,以类型论函数贴合为主要算法,融合了全切分、统计,前后缀识别信息等多种技术手段,将分词、未登录词识别、歧义消除,词典的动态扩充有机的融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当中。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最后实现了基于类型论的汉语分词系统TTC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与意义的关系
    2011 (8):  . 
    摘要 ( 931 )   PDF(333KB) ( 434 )  
    信息和意义都可以视为情境,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给定一个表达式,它的一个信息与它的一个意义是否相同,关键在于它们所相对的制约是否相同。相对于不同的制约,一句话可以传递不同信息。同样,相对于不同制约,利用相同表达式说出的话语也可以具有不同意义。简言之,给定一个语言表达式,当且仅当相对于相同的制约,它的信息与意义是相同的;否则,就是不相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是有实体的吗?———维特根斯坦图像论面临的困境
    2011 (8):  . 
    摘要 ( 935 )   PDF(344KB) ( 677 )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理论是基于世界是有实体的而存在的。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语言与世界一一对应,图像是实在的一个模型,是对事实的描画,因而图像本身也属于事实范畴。因此利用逻辑原子主义思想对世界结构的分析,也就相应地等同于对图像结构、命题结构的分析。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局限,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也存在一些令人们费解的东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模拟与模态逻辑
    2011 (8):  . 
    摘要 ( 926 )   PDF(336KB) ( 593 )  
    首先基于模型上的模拟概念定义了模型上的双模拟概念,并给出双模拟模态不变性和模态等价性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模态逻辑与双模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别在语言ML(τ,Φ)和ML∞(τ,Φ)中分析了模态等价性与双模拟不变性之间的关系;最后证明了正存在模态公式与双模拟之间的关系,并把正存在模态公式刻画为一阶公式双模拟不变部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函项分层思想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1 (8):  . 
    摘要 ( 934 )   PDF(406KB) ( 380 )  
    基于现代逻辑思想的形式语义学理论,离不开类型和范畴的分层思想。它的理论源泉之一是逻辑学家弗雷格区分“完全”、“不完全”表达式的讨论,其影响主要为两方面:逻辑类型论和范畴理论。通过对比分析逻辑类型论和范畴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两个综合应用模式:蒙太格语法和类型逻辑语法可知,形式语义学总体来讲具有两种发展趋势,即偏向自然语言与偏向逻辑两种风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RT的代词回指研究
    2011 (8):  . 
    摘要 ( 805 )   PDF(340KB) ( 575 )  
    代词的回指现象是自然语言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对代词进行语义解释的重点是找出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的联系。探讨了DRT在处理回指现象方面的特点及优势:DRT的重要理论突破是将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分析对象由单句扩展到了句子系列,由静态地刻画真值扩展到动态地刻画语篇信息。DRT对代词及名词短语之间回指关系的语义解释也加入了上下文的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语篇中得到体现,回指关系的可及与否也得到了清晰的刻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古德曼反事实条件句难题
    2011 (8):  . 
    摘要 ( 997 )   PDF(398KB) ( 901 )  
    古德曼将反事实条件句的焦点和如何解决反事实条件句难题的构思抛向了科学哲学界和逻辑哲学界。古德曼列举诸多例证,指出经典条件句理论的不一贯性,遵循自己提出的“另辟蹊径”的信念,提出相关性、类律、投射等理论设想,试图解决反事实句难题。但是,他设想的理论因遭遇到循环论证和确证无穷的困惑,最终没有找到一条恰当地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方案。在古德曼的反实在论观点的启示下,从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及其新实用主义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视角,研究反事实条件句难题产生的根源和认知的差异,将“真”和“真理”进行区分,并对古德曼提出的小说等艺术作品中的“真”的判定标准进行修订,为古德曼提出的反事实条件句难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
    2011 (8):  . 
    摘要 ( 808 )   PDF(441KB) ( 1081 )  
    “因明”概念具有浓厚的汉传佛教色彩,但并不完全是佛教逻辑的代名词。因明和正理这两个词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教派特色,因明与正理都是印度逻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征:以量论为认识论基础,以追求正确知识为目的。研究因明应以印度逻辑为主线,总摄发端于印度文明之中并在印度本土、汉传地区、藏传地区都各有发展的逻辑,同时保留因明、佛教逻辑、印度逻辑之名称,以因明标明其汉传特色,以佛教逻辑标明其宗教特征,以量论标明其藏传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语境在法律推理中的意义
    2011 (8):  . 
    摘要 ( 865 )   PDF(413KB) ( 542 )  
    法律推理是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不是直接发现的,而是以语境为基础确立的。语境是选择法律条文、厘清法律条文中的模糊表述、弥补法律漏洞的基础。法律推理的小前提也不是给定的,而是根据语境建构出来的。语境是进行事实表述的过滤器,是形成法律事实共识的依据。法律推理结论的正确性在于可接受性,而语境是其可接受性的检验标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游戏论对语用逻辑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011 (8):  . 
    摘要 ( 800 )   PDF(389KB) ( 722 )  
    语言使用的主体(人)和语言使用的背景(生活世界)在语用逻辑里得到了诸多强调,而语言游戏论其实早已提出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语言游戏论是西方第一个语用逻辑系统建立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语用逻辑的形成过程之中,而且对当代语用逻辑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用逻辑内容上的人文倾向性、语用逻辑研究路径的两个方向和语用逻辑发展趋势的多元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常辩论中的推理结构探析———从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视角
    2011 (8):  . 
    摘要 ( 1014 )   PDF(378KB) ( 433 )  
    形式推理模式认为,日常辩论的话语仅仅给推理提供了前提,并且把会话的多种话语形式转化成静态的陈述命题,作为推理的前提进行推理,而较少考虑到推理中人文的因素。形式化的静态的推理过程难以描述日常辩论这种多方参与的推理过程。语用逻辑考虑到了推理中语境和人文的因素,符合日常辩论的推理特点。采用语用逻辑的视角,对日常辩论的推理结构进行探讨,表明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就是在会话的语境中,各方通过互动,推理结论的过程。因为会话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所以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依附于会话的话轮之中,与话轮共同构建了推理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律论证之“可接受性”的语用分析———以“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案”为例
    2011 (8):  . 
    摘要 ( 930 )   PDF(445KB) ( 376 )  
    法律论证是现代法治追求司法判决有效性的一种基本逻辑方法。司法判决的有效性决定法律的有效性能否实现。语用学方法为研究法律论证之可接受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以“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案”为例,针对其判决存在的缺陷与局限,在“语用-论辩”视角中,分析其司法判决过程中的法律论证之“可接受性”,进而提出,在语用学视角中,参与司法判决过程的主体是平等的,法官不能只借助于强制力来执行司法判决,而是应通过判决的正当化获得当事人的尊敬和遵守。因此法官的话语角色及其言语行为尤其是其对论证程序的操控,必须要考虑到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即具有正当性,取得当事人乃至相关者的普遍认同和心服口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推定规则的语用分析与立法设想
    2011 (8):  . 
    摘要 ( 964 )   PDF(450KB) ( 473 )  
    刑事推定是一种证据规则,即在刑事诉讼之中,裁判者以法律的规定为根据,在反驳不成立的情况下,由基础事实认定推定事实的一种事实认定方式。从语用视角来看,刑事推定囿于意识形态语境而具有了强烈的权力色彩,而合理联系标准有可能成为超越这一约束的关键。因而,立法者和司法者应当力求其权威话语保证“正确的构成”,在设定语境跨越过程中保持主体间可以被理解的状态。从而依据相应的结构基础构造推定的实质内涵。基于此,完善刑事推定规则,可以从语用分析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立法设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