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2): 34-49.  
    摘要20)      PDF (1994KB)(43)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平台,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基于2007—2020年我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且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东部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高贸易开放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可通过人才集聚效应、经济集聚效应、创业驱动效应等途径间接促进本地和邻近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以上结论能为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建议加大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认真总结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模式,依据各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实施差异化政策,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绿色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路径与保障措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2): 50-67.  
    摘要27)      PDF (3145KB)(3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技术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的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运用系统性分析框架剖析绿色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运作逻辑,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增长提供新动力。根据作用机理,提出3条策略强化赋能效应:加速绿色新兴产业成长、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构建产业融合体系。此外,强调通过实施绿色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及专业人才培养等保障措施,确保绿色技术长效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稳健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与碳排放效率——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2): 68-83.  
    摘要20)      PDF (1855KB)(41)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趋势,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驱动因素。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提升碳排放效率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绿色发展的关键途径,作为新型金融模式的数字普惠金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2011—2021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 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机制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城市中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研究其空间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这一提升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水平提升来实现。可以通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等路径提升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化转型与现金持有:基于企业创新的机制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2): 84-104.  
    摘要17)      PDF (1903KB)(37)   
    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数字化转型指数,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对2012—2020年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2)基于现金持有的预防动机视角,探明新的影响机制,即数字化转型将增加企业的创新需求,从而促使企业持有更多现金以满足未来的研发开支。(3)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规模较大和金融资产投资较高的企业受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竞争性更强的行业中,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为显著。(4)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数字化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性制定更加精准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和现金管理政策,推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于此,建议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引导企业数字化发展;鼓励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跳出短期思维,将数字化转型嵌入长期战略规划中;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数字经济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耦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2): 105-121.  
    摘要19)      PDF (1994KB)(36)   
    数字经济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耦合状态有益于促进农户增收。基于2013—2022年中国 30个省份数据,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分别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指数,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耦合发展对农户可支配收入及其来源构成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耦合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户总体收入提升,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空间异质性方面,二者耦合发展的农户增收效应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均显著为正,但相对发达地区和支援帮扶地区的农户获益更多;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看,耦合发展通过提升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来提升其总收入水平。(3)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耦合发展对农户总体收入水平的影响中起到遮掩效应。(4)进一步分析发现,耦合发展的农户增收效应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探寻农户增收提供了政策启示,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深入推进农产品流通数字化、现代化发展;(2)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协调模式;(3)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4)提升数字经济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耦合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的链式多重中介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2): 122-139.  
    摘要20)      PDF (1868KB)(35)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基于中国 2013—202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基准回归模型,并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发挥了链式中介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的间接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即随着门槛值的提升,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基于分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还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强外部性和高融合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联动优化,并加强产业和能源政策的协同实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举措——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1-16.  
    摘要519)      PDF (1821KB)(105)   
    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了全球化趋势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交汇点,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探索的先行者,承担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与积累新路径、新模式、新经验的历史重任。通过系统梳理我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新形势,从中获得新时期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基于自贸试验区建立10多年来的基本情况,提出要使我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必须实“六更”新任务:更好地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更好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等。聚焦“五大”新举措,围绕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容升级、增强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的动力、创新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和流程、提升自贸试验区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一流营商环境等重点,从发展规划、发展理念、行政管理、人才管理、环境建设等方面,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梗阻、目标指向与实践进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17-27.  
    摘要271)      PDF (1700KB)(80)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奋斗目标,是高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落脚点和重要抓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民现代化生活的有机整体,但依旧面临农业产量高但竞争能力低、农村面积大但宜居水平低以及农民数量多但富裕程度低的现实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确保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方面平稳落地,坚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以产业链升级塑造现代化农业,以数字化技术打造现代化农村,以造血式帮扶培育现代化农民,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推进农民收入跃升,坚持推进住房革命与乡村文化振兴双管齐下,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新质、农村宜居、农民富裕”的三重奋斗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战略意义、现实困境与科学进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28-38.  
    摘要336)      PDF (1695KB)(83)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能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符合引领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选择,顺应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当前,发展差距较大、数据要素流通阻塞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此,应全面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的市场潜力,扩大数字化人才队伍规模,以探索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科学进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质生产力赋能“三农”的现实局囿与纾解进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39-48.  
    摘要380)      PDF (1687KB)(77)   
    新质生产力赋能“三农”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新质生产力可依托颠覆性技术实现对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创新配置,带动数字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但是,依据城乡发展的数据资料分析,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涉农技术、数字基建、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消解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三农”的现实成效。为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三农”目标,亟需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精准施策,真正使得引进涉农关键技术、推进数字基建完善、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进一步“落地生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数字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49-59.  
    摘要486)      PDF (3219KB)(82)   
    为厘清当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利用 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数字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发表的 997篇 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研究热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该领域研究的发文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还相当欠缺,多数学者和机构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主要研究机构多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双一流”高校;研究热点集中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未来产业与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社会影响与共同富裕这 4个方面。为推进后续研究的纵深化发展,需明确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边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深挖相关历史经验,进一步完善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建构,并有针对性地测度特定行业与地区内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要素集聚的中介效应和产业结构的调节效应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60-75.  
    摘要397)      PDF (1744KB)(85)   
    从实体性三要素和渗透性两特征出发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选取 2011—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模型、中介模型、调节模型、空间滞后模型检验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中介作用机制、调节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新质生产力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中部地区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2)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要素集聚的作用路径发挥中介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3)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正向调节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4)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短期来看具有负向抑制效应,但长期来看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基于此,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发挥数字赋能效应、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76-89.  
    摘要499)      PDF (2571KB)(85)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设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向以“管资本”转变的重要内容,是监管模式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的形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有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方面引导企业重视能够带来长期增长的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过授权经营体制改革鼓励模式创新,在产业集聚中探索出高效发展模式。在当前产业链重建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应充分重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模式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加快其朝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转向,进一步释放其市场活力,使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90-102.  
    摘要465)      PDF (3239KB)(80)   
    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运用 CiteSpace及其他辅助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发表的 517篇 CSSCI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热度急剧攀升,预计发文量将持续高涨;研究力量的地理分布较为均衡,学科分布以经济学、管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核心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有所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渊源、指标体系构建、发展水平测度、动力来源、培育路径及其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议题。推进后续研究的纵深发展,还需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廓清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边界,深挖相关历史经验,进一步完善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有针对地测度特定行业与地区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数字媒体创业:研究脉络、知识图谱与未来展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103-120.  
    摘要348)      PDF (5297KB)(84)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媒体已成为创业活动的孵化或承载平台,但目前缺乏对数字媒体创业领域的系统性整合研究。以数字媒体创业为研究对象,针对 WOS核心数据库中 2014—2023年发表的 454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数字媒体创业研究的演进脉络、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研究发现:数字媒体创业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和加速期 3个演化阶段,生态系统、创业网络、商业模式、数字战略、女性创业是领域内的研究主题,转型创业、数字创业、循环经济、商业模式、创业意向、媒体、女性、数字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数字媒体创业内涵、模式、诱发机制及后置结果是未来的研究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字营商环境的三重逻辑:生成、变革及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121-132.  
    摘要342)      PDF (1980KB)(82)   
    数字营商环境是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话语和实践指南。当前,关于数字营商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而对于数字营商环境生成逻辑、变革方式及实践的研究凤毛麟角。将生命周期理论推广至数字时代,与数字营商环境相结合,对企业的“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市场治理”4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数字营商环境面临隐形门槛与高成本、算法控制劳动者与大数据“杀熟”、集中度与不正当竞争、监管不足与多元治理机制不健全 4个方面的问题,亟需通过简化准入门槛与提升透明度、优化交易环境与降低成本、规范行为与提升竞争力,以及健全监管机制与多元协同 4个方面探寻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国际视角下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评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133-151.  
    摘要541)      PDF (3243KB)(80)   
    在新工业革命时代,各国因地制宜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以争取适应和引领这一时代的科技变革,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同时,与工业发展相关的气候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选取 10个主要工业机器人应用国家,从国际视角下考察工业智能化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以评估工业智能化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水平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其次,工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并提高碳排放效率。这主要是由于总产出的增加,而非总碳排放量的减少。机制分析进一步证明,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和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来实现的;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密度对碳减排的效应也会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论为我国工业智能化转型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和依据,基于此,建议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对碳减排的积极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绿色金融、农村产业绿色融合与乡村生态振兴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39 (1): 152-166.  
    摘要325)      PDF (1814KB)(85)   
    基于我国 30个省份 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不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下农村产业绿色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异质性影响,同时基于绿色金融与农村产业绿色融合互促共进的耦合关系,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绿色金融、农村产业绿色融合与乡村生态振兴之间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农村产业绿色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促进作用受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单门槛效应影响;(2)农村产业绿色融合在绿色金融赋能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3)绿色金融与农村产业绿色融合的耦合关系能共同作用于乡村生态振兴,显著提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推进农村产业绿色融合,助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与农村产业绿色融合的精准对接,协同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等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特征、经验启示与实践路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38 (12): 15-26.  
    摘要461)      PDF (1805KB)(39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新质生产力作为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更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前景的生产力,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剖析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即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种以县域发展为重点,强调城乡内外部协调,发挥城镇的引领作用,进而实现城乡间高效联动的、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以此为基础,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同时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厘清的五大重要关系,探索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具体而言是以市政合力、城乡产业融合为支点,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动能,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关键,以县域发展为主阵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38 (12): 27-38.  
    摘要386)      PDF (1767KB)(180)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新质生产力以“创新”特点推动绿色创新技术升级,以“质优”关键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形成,以“先进”本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而实现生产力构成要素优化跃升,这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必须紧跟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趋势,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这一绿色生产力的核心理念融入生产活动中,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